肇庆市2008年环境保护状况公报
2008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环保肇庆”的战略决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出发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稳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管理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我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将2008年肇庆市环境状况公布如下:
一、环境质量状况
(一)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水质仍然保持优质水平,西江、绥江、贺江、新兴江等主要河流的21个监测断面中,除了新兴江山口段断面为Ⅲ类水质外,其余断面均为Ⅱ类水质,河流水质状况为优,同时各断面均达到各个的功能区水质要求,达标率100%;星湖水质达到Ⅳ类水环境功能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交界水域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全市各县(市)区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与2007年持平,继续保持优良。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在14~120之间,全年空气为优良(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除肇庆城区为358天外,其余县(市)区城区均为365天。空气主要污染物均达到二类功能区(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标准。
2008年肇庆城区降水pH值为4.90,酸雨pH值为4.63,酸雨频率54.1%,与去年相比,降水pH值升高0.34个pH单位,酸雨pH值升高0.37个pH单位,酸雨频率降低2.6个百分点,说明酸雨污染与去年相比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比较严重。
(三)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2008年全市城市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7dB(A),比去年降低0.1 dB(A),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仍然以生活和交通类声源为主,总体来看,肇庆市城市区域噪声环境质量较好。
2008年全市城市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5.5dB(A),比上年下降0.1 dB(A),各地区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好。
2008年肇庆城区各类功能区等效声级昼间年均值符合国家相应标准,功能区噪声污染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
(四)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我市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战略方针,积极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008年全市完成宜林荒山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3.13万亩,义务植树603.48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7.3%。截止2008年,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6个,总面积45047公顷,全市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56.35万亩。德庆县被省授予“林业生态县(市)”称号。
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生态文明村2234条,建成生态示范村(场)109个,省级生态示范镇1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基地49个、绿色生产基地8个。全市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用了立体种养模式,污染物得到有效的利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水均能稳定达标。
二、污染防治控制状况
2008年,全市环保工作以污染减排为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完成2008年省下达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7年各削减1000吨的减排任务,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去年比较分别下降2.86%和3.38%。全市三废排放情况是:
(一)废水
废水排放总量19389.8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401.36万吨,占总排放量的53.64%,全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4.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1.6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8988.52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6.3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4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0万吨,氨氮排放量0.39万吨。
(二)废气
工业废气排放量490.57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3.1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91万吨,烟尘排放量1.8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11万吨。
(三)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9.9万吨,综合利用量98.22万吨,处置量5.36万吨,贮存量6.25万吨,排放量0.0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6.35%;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4434.58吨,处置量2770.88吨,综合利用量1663.7吨。医疗废物产生量1569.45吨,处置量1530.96吨,处置率97.55%,主要处置方式为集中焚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73万吨,处置量12.13万吨,处置率32.51%,主要处置方式为填埋。
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2008年,我市按省要求,计划投资5.6亿元,建设8座污水处理厂:肇庆市第三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四会市城市污水厂二期工程(5万吨/日)、肇庆高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4万吨/日)、怀集县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广宁县污水处理厂(首期1.5万吨/日)、鼎湖区城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德庆县污水处理厂(首期1.5万吨/日)、封开县生活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目前,列入省计划的这8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动工建设,工程建设进展良好。
四、环境管理工作措施
(一)严格环保规划和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
2008年,我市完成了“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并根据省环境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下发了《肇庆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从决策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2008年,全市共受理项目环评审批647个,已通过审批632个,拒批7个;共受理项目验收195个,已通过验收191个;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市核发排污许可证3335个,实行了持证限量排污。通过严格环保准入,否定一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排放、资源型)项目,积极引导“科技型、创税型、生态型”的大项目落户肇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物的产生,为优化我市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较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二)严格环境执法,提高环保监管水平。
通过加强环境执法,2008年全市无出现重大的环境违法行为,无重大污染事故。2008年,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3532人/次,检查企业5211家,立案查处企业189宗,行政处罚累计入库金额393.47万元,比去年增加96.7%。主要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集中开展后督察,整治效果明显。通过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全市43家限期治理企业已有40家完成整治任务,并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另外3家企业也已完成整治工程,正在验收。属省环保局挂牌督办的四会市永利五金电池有限公司的噪声污染已经治理达标,省环保局解除了挂牌督办。已经取缔、关闭的“十五小”、“新五小”没有出现死灰复燃现象。
2、认真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重点检查了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位于西江、北江、九坑河水库等重点饮用水源地的企业、采矿点、堆放场、餐馆等污染源,取缔关闭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及违法建设项目4个。通过强化执法检查,落实了环保措施,清除各种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隐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
3、提高监管手段,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定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巡查,全年共对市属以上47家重点污染源巡查441次。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实时在线监控,强化监管。全市14家国控重点污染源除2008年底5家关闭的水泥企业外,其余按要求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省、市监控平台联网,按期完成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任务。
4、加强独水河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组织对独水河、广利涌等污染较重的河涌进行综合整治,特别是独水河污染问题,我市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整治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整治措施,加大对独水河流域企业的监管力度,市、县两级共出动执法检查1230多人/次,对流域内16宗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行政处罚金额达200多万元,基本完成年度整治任务。 2008年全市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1756件次,废气污染1057件次,噪声污染470件次,废水污染件207件次,固体废物污染8件次,其他污染14件次,处理率达100%。
(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8年我市各地认真做好环保宣传发动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各项环保工作的深入进行。一是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各地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等,提高领导、企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促进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四会、高要、鼎湖等地举办了工业企业人员培训班。二是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开展广泛的环保宣传。在电视、电台、报刊全方位报道我市污染减排的工作情况。三是与端州区团委、区教育局和区青少年宫联合举办“绿色奥运你我行动”系列活动。2008年,全市共开派发各类宣传海报、环保小册子等2万多份,利用电视、广播宣传环保300多期,发放环保购物袋1.5万多个。
上一篇: 2009年肇庆市环境保护状况公报 ||下一篇:肇庆市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